南宋淳熙年間的一天傍晚,累了一天的陸游放下手中那支批閱公文的筆,從坐位上站了起來,來到千峰榭,活動活動身子。他伸了個懶腰,抬眼南望,但見夕陽下的南山身披金甲,好不壯觀!他低下頭,又陷入了沉思,北方的河山還在金人的鐵蹄下,人民還被蹂躪,盡管他已為此呼喊了大半輩子,不僅沒有人聽,皇上還把他派到這里來,告訴他:“嚴陵山青水美,公事之余,卿可前往游覽賦詠?!?/p>
陸游在嚴州,友人們也真的常來信問他,嚴陵山水真的如皇上所說的“山青水美”嗎?對此,他只有苦笑。回首幾十年來的宦海浮沉,陸老夫子感慨萬千?;氐窖檬?,他提起筆,寫下了“官身早暮不容閑,塵土堆胸愧滿顏。也有向人夸說處,坐衙常對水南山”四句詩,半是自嘲,半是答友人。
詩中的“南山”即城南的馬目山。
馬目山是建德的“四大名山”(有烏龍山的大、馬目山的長、紫高尖的高和洋溪尖的尖之說)之一。《嚴州圖經》上說:“馬目山在城西南二十五里。山有峰如馬首狀,中有小峰如馬首之目 ,因此得名。山有神焉?!边@里所說的“山有神”,指的是雨神。
唐文宗開成四年(839),江南大旱,睦州人紛紛涌向城外新安江畔的層潭廟(位于何處待考)求雨。三天之后,有云從馬目山上飄來,不一會兒就下起了雨,旱情得到了緩解。從那以后,每過十天左右,老天就會下一次雨,而且都是從馬目山那邊下過來的,州城人以為,馬目山上一定住著雨神。為感謝神靈的護佑,睦州人前往馬目山,擇地建廟。一干人蛇行而上百數(shù)步,見一形似茶壺的巨石兀立于山崖,崖上側生著幾株枯木。此石三面凌空,只有一面與山體相接。石上平整,正好可建一室。難道這就是大家要找的廟基?
半年不到,一座新廟就在崖上建了起來,內供雨神赤松子。從此后,每遇旱年,當?shù)厝司颓巴R目山廟求雨,據(jù)說是有求必應。
四百年后陸游知嚴州時,也因天旱致使田中禾苗枯死,百姓四處求雨。陸游非常同情百姓疾苦,也常參與到求雨的行列中。即使自己因公事去不了,他也要派建德縣的官員前往,他自己則寫下祝文,率領全體郡僚,“望拜于軍門”。其中為馬目山求雨就寫下過兩篇祝文。
馬目山高聳入云,從東到西綿延幾十里,橫亙于城南,被視為州城的屏風山,州城內外的人們都把這座山和城北的烏龍山一起,視為他們心中的神山。相傳,馬目山上除了有雨神外,還有龍、鳳、麟、龜四靈日夜守著,它們都是睦(嚴)州人民的保護神。不知何年何月,龍、鳳、麟三靈都巡山去了,只派神龜守門。這神龜已在山上修行了上萬年,看盡了人世的滄桑,更羨山下那碧波蕩漾的新安江。這一天,它抖了抖身上的塵土,沿著馬目溪,慢慢地下得山來。當它來到新安江邊,被這一江碧水所誘,不顧一切地一頭扎了下去……此時,雄雞一聲高唱,神龜再也回不了頭了,他的頭永遠地扎在了新安江中……這就是現(xiàn)在馬目埠前那座長長的伸向新安江中的青山——烏龜山。
馬目溪發(fā)源于馬目山北麓的新嶺,然后自南而北,緩緩地從烏龜山北側匯入新安江。我們都知道,新安江也是一條桀驁不馴的江,只要三滴毛毛雨,它就會暴漲起來。但是,因為有了烏龜山的遮擋,山的內側就會相對平穩(wěn)許多。千年以來,這個避風港內漸漸地形成了新安江上一個重要的埠頭——馬目埠。
馬目埠處在新安江大彎的南端,因江水的沖擊,是個深水埠,易于船舶的??浚由媳澈笥旭R目山,山貨資源豐富,歷來為新安江上繁華的埠頭之一。不過,和新安江上其他埠頭一樣,馬目埠的真正興旺也是因為明清兩代的徽商。
徽州人把菜葉、木材等山貨源源不斷地往下運送,馬目埠僅僅是他們漫長水路上一個重要的??空?。一些頭腦活絡的徽商在??狂R目埠時,發(fā)現(xiàn)附近也盛產茶葉、木材,就在埠頭上設站收購,這比從徽州運貨下來,成本要低得多。馬目埠因為有了徽州人,才真正地興旺了起來,一條小街從江邊一直往南延伸,街上的店鋪也是一家接一家地出現(xiàn)。
十九世紀中葉,太平天國建都南京,江浙一帶戰(zhàn)事不斷,馬目埠遭受重創(chuàng),街上的商鋪紛紛關門歇業(yè),大量人口或被亂軍所殺,或逃往山里,馬目埠幾乎成了一個空埠。
十多年后,也就是清同治三年(1864),太平軍敗出浙江,社會生活才漸漸恢復正常。馬目埠也一樣,一些幸存者陸續(xù)回來了,他們在廢墟上重建家園,那條舊街又慢慢地有了生氣。
這個時候,一個神秘的人物出現(xiàn)了。
這個人姓林,人們叫他林老三。他在街上搭了一間簡易的店鋪,開始做小買賣。由于他為人豪爽,氣量也大,很快就被街上人所接受,人們都親熱地稱他為林老板。
林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好,那間簡易的店鋪也被改建成兩層樓房,上面住人,下面開店。他把家人也接到馬目埠來。后來人們才知道他是江西人。
多年以后,在一次與友人喝酒時,林老板把自己的真實身世透露了出來。他說,他年輕時參加過太平軍,而且是軍中的一個小頭目,曾在嚴州一帶作戰(zhàn),到過馬目埠,覺得這是一個好地方。太平軍失敗后,他隱名埋姓,四處逃避,重新來到馬目埠,見這里已是一片狼藉,心中不是滋味。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,他選擇這里,作為落腳點。
林老板的這番自述,很快在馬目街上流傳開來,有人甚至說他在當“長毛”時就積累了大量的財寶,他把財寶藏在馬目埠邊的某個地方,所以他才會來這里做生意。他之所以那么發(fā)財,肯定是他重新得到了那些財寶云云。
不管這些傳說是真是假,林老板是當時馬目街上最富的人這是事實。林家鋪子不僅越來越大,街上那幢最豪華的徽派住宅也是林家的,林氏宗祠也是在他的主持下建起來的。林老板走到哪里,人們都對他點頭打招呼,很受街上人的尊敬。
差不多與林老三同時來馬目埠發(fā)展的還有游、毛、曾三家。不同的是,游家沒有選擇做生意,而在用帶來的錢大量收購因人口減少而閑置出來的田。因當時的政府鼓勵有人來種這些田,游家很快就成了馬目埠最大的地主。
毛家是做紙世家,他們定居馬目埠后,三天兩頭往山里跑,發(fā)動山民上山砍紙皮柴(楮木),剝皮賣給他做紙。楮木的纖維韌性好,色白,做出來的紙很有韌性,可做油印用的臘紙,涂上桐油也可做紙傘。
曾家和游家差不多,也是經營田產的。
林、游、毛、曾四家號稱上世紀初馬目埠上的四大家,他們撐起了馬目埠上的大半個天空。巧的是,這四家都是江西人,打拼在外,固然有很多事宜要一起協(xié)商,四家人就合計著在馬目埠上建起了一座江西會館,凡有大事,都在會館中商議。
上世紀初,有個叫汪世炳的江山人也來到馬目埠上發(fā)展,和毛家一樣,他也是做紙的,他做的紙品種更多,從草紙到棉紙都有,直到建國后,江家紙坊在馬目埠上還是首屈一指的,江家大院也成為馬目埠上的豪宅之一。
正月十五,馬目埠也有擰龍燈的習俗。整個馬目埠共有兩盞龍燈,本地一盞,江西會館一盞。兩盞龍燈都從滕王社起燈,然后擰遍整個馬目埠,甚至周邊的幾個村,其中江家大院是必去的。這一天,江家會備下幾桌甚至十幾桌豆腐飯,請擰龍燈的人吃。
說到這里,不得不說一下那個騰王社。
騰王社位于馬目埠西南,也是由林、游、毛、曾四家首先發(fā)起創(chuàng)建的。他們?yōu)槭裁匆獎?chuàng)建這么一個騰王社呢?這要從騰王閣說起。
唐貞觀十三年(639),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被封為滕王,封地在山東滕州。他在滕州筑一閣樓,名曰“滕王閣”。顯慶四年(659),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(今江西南昌)都督,因思念故地滕州,在南昌也修筑了“滕王閣”。這座滕王閣建筑華麗,氣勢非凡,與武漢的黃鶴樓、湖南的岳陽樓并稱為“江南三大名樓”。更因初唐詩人王勃的那篇《滕王閣序》與《序》中的那句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而名聞天下。
林、游、毛、曾四家都是江西人,也因思念故鄉(xiāng),他們就在馬目埠建了騰王社,并共同購置了社旁的幾十畝山作為社產,山上種麻栗樹,十年一砍,作為柴火賣到杭州等地,其收入歸騰王社。
抗戰(zhàn)暴發(fā)后,城鄉(xiāng)又陷入了一片蕭條,嚴州城里的胡老六把“胡亨茂”的商號搬到了馬目埠經營,和林家鋪子合作,收購當?shù)氐牟枞~、木材、桐桕籽等。因這個時候的林家開設了酒坊,胡老六把林家的白酒收去,運到東館,作為五加皮酒的原料。
建國后,馬目埠一直都是馬目鄉(xiāng)(公社)政府所在地,2005年,馬目撤鄉(xiāng)并入下涯。(沈偉富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