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塢坑(建德人管山溪叫坑)是馬目溪上的一條小支流,它發(fā)源于馬目山的主峰,所流經(jīng)的區(qū)域全是山巖、密林,所以溪水清澈,而且常年不斷。在它與馬目溪交匯的溪口,很早就有趙家、楊家居住,但是,隨著歲月的更替,世事的變遷,趙、楊兩家都相繼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,只留下趙家畈、趙家園、楊家畈等幾個讓人懷想的舊地名。
趙、楊兩家消失之后,有何家人從附近的上何(今屬豐和村)分遷過來。
何家是名門望族,早在明隆慶年間,何家曾“九世同居”,被旌為“何義門”。
清朝初年,何家的第六房分遷到了下塢坑口,在當(dāng)年趙家居住過的趙家園定居了下來。何家的后人都稱他們的始遷祖為何六太公。何六太公精通風(fēng)水,他把家安在下塢坑?xùn)|側(cè)的一座小山包下。這里背山面水,兩溪匯于門前,上有趙家畈,下有楊家畈,那條通往州城的石子路正好從門前經(jīng)過。為方便行人,何六太公在溪上架起一座木橋,往來之人每行到此,都會感念何六太公的善舉,稱這座橋為何家橋。
可是,每遇暴雨,山洪暴發(fā),木橋就會被沖毀,何六太公不知重架過幾次,他很想在溪上建一座堅固的石橋,可是因為財力有限,終其一生,何六太公也沒有實現(xiàn)這個夙愿,進(jìn)入暮年的何六太公還一直為此事耿耿于懷。有一年,他把子孫們都叫到身邊,告訴他們,一定要在溪上建一座石橋。
何六太公死后,就葬在屋后的那座小山包上。
有一年,天又下起了暴雨,這次的雨不比尋常,整整下了七天七夜,從馬目山上下來的洪水四處奔流,田地被沖毀,村莊被淹沒,村里人都逃到山上避難。不知是誰眼尖,他指著村莊所在的位置叫道,你們看,那是什么?人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,見有一人手持長鎬,站在洪水當(dāng)中,滾滾洪水在他四周形成一個空間,這個空間正好就是村莊的范圍。有人說,那是潮王石瑰,因感動于何家的九世同居,特意前來保護(hù)村莊。
洪水退去后,大家回到村里,忙著重建家園。之后,有人提議,要為潮王石瑰建一座廟,四時祭祀,祈求他永保村莊的平安。這一提議得到村人的響應(yīng)。很快,一座建筑恢宏的潮王廟就在村口立了起來。同時,村里人也把何六太公的神像也供在潮王的身邊,一同接受村人的朝拜。
八月十二日是何六太公的生日,這一天,全體何家人一律不下地干活,也不出門辦事、走親戚,在外地的也要于這一天趕回來,因為這一天,何家人要祭祖。
何家祭祖采取的是輪值制,每年一家,輪到的人家要養(yǎng)一頭大毛豬,這頭豬要養(yǎng)一年以上,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二,把豬殺好,披紅掛彩地抬到潮王廟里,供在潮王和何六太公神像前。全體何家人齊聚到廟里,一起焚香祭拜。拜完了,把整豬抬出潮王廟,分割給每家每戶,然后再把何六太公的神像抬出潮王廟,在村里村外巡游一圈,一來告訴他村里一切都好,二來感謝他的護(hù)佑,三來讓他接受各家各戶的朝供,最后重新抬回廟里,擺在后進(jìn),與村人一起看戲。
大約到了明末清初,邵姓人從淳安遷來,鄧姓人從鄧宅源(今更樓街道鄧家村)遷來,與何家共居。這樣一來,原來族姓單一的村莊變成了多姓雜居的局面。由于家族勢力復(fù)雜,各自的利益受到?jīng)_擊,村里矛盾日漸嚴(yán)重。看到這種現(xiàn)象,老一輩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,尤其是何家。想當(dāng)年,何家九世同居,不僅平安無事,而且非常和睦,現(xiàn)在雖然雜姓相處,但也不能相互爭斗,否則怎么對得起祖先?
清乾隆五十三年(1788)的一天,何、邵、鄧三家的長老們坐在了一起,共議那件先祖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——在村口溪上修建一座石橋。此議一動,得到全村人的響應(yīng),大家有錢的出錢,有糧的出糧,有力的出力,不到半年時間,一座造型完美,橋身堅固的石拱橋終于橫跨在了村口的溪上,何六太公的遺愿終于實現(xiàn)了,往來之人再也沒有了涉水之憂。人們稱這座橋為下塢坑橋,但是,村里人卻給它取了個更好的名字——“和睦橋”,并把這三個字刻在了橋身上。從此,這個村也有了與這座橋相同的名字——和睦村,簡稱和村。
為美化村莊,大家還在橋的兩頭沿溪種下了樟樹、柏樹、梓樹等樹木,兩百多年來,雖歷經(jīng)磨難,有些樹死了,有些樹被水沖了,有些樹被人砍了,但仍有七棵挺立在村口的溪沿,這些古樹與那座堅固而漂亮的和睦橋一起,成為村莊一道最為亮麗的風(fēng)景。
如今的和睦村已經(jīng)并入馬目村,村莊也從溪東一直擴(kuò)展到溪西,那座潮王廟也于上世紀(jì)中葉被改建成了大禮堂,而那座像征團(tuán)結(jié)、友誼的“和睦橋”披著歲月的藤蔓,依然靜靜地橫臥在下塢坑上……(沈偉富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