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洲、西塢、芳山三個村呈三足鼎立之勢,大洲在東,西塢在西,芳山在南,中間有山隔著,這山是朱池嶺南麓的余脈之一。從大洲去西塢一般都要翻過這座山,因嶺腳的朱公祠前有口很大的水塘,嶺上又有一座小庵堂,所以,這嶺就被稱作塘庵嶺。以前,嶺上古木森森,若非晴天白日,走在嶺上,都有一種陰森之感。特別是有關(guān)嶺上的一個傳說,更讓人不敢獨自走這條路。
這個傳說是這樣的。
西塢有一方姓人娶大洲一王姓女兒為妻,定于農(nóng)歷十一月二十日完婚。新娘擇吉時上了花轎。迎新隊伍一路吹吹打打,上了塘庵嶺。忽然,天黑了下來,狂風(fēng)大作,路都看不見了。只見一怪物從山頂圧了過來,直向新娘的花轎撲去,一幫人嚇得抱著頭,趴在地上,一動都不敢動。不一會兒,風(fēng)停了,天也亮了,大家才慢慢抬起頭來,只見花轎已經(jīng)空空如也,新娘不知了去向。后來,有人在朱池嶺下發(fā)現(xiàn)了新娘,可惜已經(jīng)沒氣了。從那時起,大凡兩村之間娶親,都不從嶺上走,而是繞道芳山走大路。
現(xiàn)在的塘庵嶺上已經(jīng)開辟出了一條可以通車的水泥路,再也不必擔(dān)心有“妖怪”出現(xiàn)了。
西塢是個以方姓人為主的村莊,一條小溪穿村而過。早年的小溪上,架有一座木橋,因常被水沖毀,大約在明末清初,村里人開始集資,把木橋換成了石橋,并在橋頭種了幾棵柏樹。為了“擎長線”,又在橋上建起了長廊,這橋就成了村里人平時聚會的中心,一應(yīng)家長里短,都在這橋頭發(fā)布。如今,長廊已經(jīng)不在,橋頭的柏樹也只剩下一棵,而且已經(jīng)枯死多年,但枝桿還直刺蒼穹,昭示著它曾經(jīng)旺盛的生命力。
穿過西塢村中的小溪,從芳山村外繞過,進出大洲的大道就從這條溪上跨過,溪上的一座石橋據(jù)說是大洲源中最漂亮的一座,叫興虞橋。
興虞橋建于何時,已不可考?!芭d虞”又是什么意思?
“虞”就是傳說中的虞朝(約公元前36世紀初—約公元前21世紀初),是史書中記載的比夏朝更古老的一個朝代。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統(tǒng)治者。另外,“虞”又是周朝的一個國名,在今山西平陸東北。
有人說,這座橋之所以叫興虞橋,可能與“大周”的來歷有關(guān):周王朝滅亡后,有一支周朝或周姓裔族輾轉(zhuǎn)南下,進到這山里避世,為了不忘先祖,他們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做“大周”,同時把村外的橋叫做“興虞橋”,意為復(fù)興“大虞”。
橫亙在大洲與西塢之間的那座山前,最早是方氏人的祖居之地,所以村后的山就叫方山,村以山名,也叫方山。不知何時,方氏人不知了去向,王姓人遷入,改方山為芳山。興虞橋碑記上有“方山王氏,唐宋世居,代有隱賢”的字樣,可見芳山王氏,至少在唐朝就在這里居住了,而且還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家族。早年,村口有座涼亭,叫謝恩亭,很引人遐想。此亭何時初建,何人所建,因何“謝恩”,謝誰的恩,因《王氏宗譜》的丟失,全都成了謎團。只有一個王十萬的故事,還一直流傳在村里,乃至整個大洲源里。
王十萬原名王國梁,明朝萬歷年間人,“十萬”是他的外號。
據(jù)傳,王十萬原本也是個地地道道的農(nóng)民,因夫妻倆非常勤勞,日夜勞作,他們除了租種人家的田,還租種了一些山地,農(nóng)閑時,還進山燒炭。
有一年,他們在山上種了一塊地的黃粟(小米)。粟米成熟時,夫妻倆上山采收,竟然收了一百多擔(dān),從此家境漸寬。
同在這一年的冬天,夫妻倆進山伐薪燒炭,炭也燒得非常好。他們把炭挑到山外的城里去賣,收入也很可觀。
有道是財神都愛往富人家走。
有一次,王十萬把一擔(dān)白炭挑到城里賣?;貋頃r,經(jīng)過橋村橋的高嶺腳,天色已晚,口也干了。他走到一泓清泉旁,趴下喝水,只見水里有十多只烏龜在游動,他隨手抓了一只回家,放在水缸里養(yǎng)著。
第二天,妻子起來燒早飯,見滿地都是烏龜,她就一只一只地抓。奇怪的是,每一只烏龜一抓到手,就成了一只金元寶。她趕緊叫醒丈夫,起來一起抓。夫妻倆一起抓了一大堆金元寶。王十萬把這些金元寶全都堆放在堂前的八仙桌上,然后點起香燭,對著那堆金元寶,拜了起來:“感謝財神爺?shù)亩髻n……”
從此,王十萬再也不用下地干活、上山燒炭了,他過起了員外的生活。
明萬歷年間,嚴州大旱,官府的糧倉早已賑空,只得向民間征錢征糧。王十萬響應(yīng)號召,一口氣拿出了十萬兩銀子(明朝中期,一兩銀子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人民幣六百至八百元,十萬兩銀子就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六千至八千萬元了)賑災(zāi),受到官府的嘉獎。王十萬的外號也因此而名揚整個大洲源,名揚嚴州。
大洲、西塢兩源之水匯于芳山村外的法華寺下,寺外兩山夾峙,形成水口。古人有詩贊此勝境:
其一
羅列青山斷復(fù)連,瀠洄碧水似難前。
往來重復(fù)如無路,漫說壸天即是天。
其二
北東雙合會西泉,曲曲彎彎左右旋。
更羨層巒圍勝帳,白云深處好參禪。
(全文完)(沈偉富文)
